仿真工具在实际过程中几乎没什么用处。因为仿真工具是不知道元件的模型的。必须要输入实际元件的模型,也就是说各种分布参数,结果才可能与实际相符。一个实际电感器并不是简单用电感量能衡量的,应该是一个等效网络来模拟。
实际设计中,要充分明白Smith圆图的原理,然后用网络分析仪的圆图工具多调试。懂原理可以定性地知道要用什么件,多调是要熟悉所用的元件会在实际的圆图上怎么移动。(由于分布参数及元件的频率响应特性的不同,实际件在圆图上的移动和理论计算的移动会不同的)。双频的匹配的确是一个折衷的过程。加一个件一定是有目的性的。以GSM、DCS双频来说,如果想调GSM而又不太想改变DCS,你就应该选择串连电容、并联电感的方式。同样如果想调DCS,应该选择串电感、并电容。理论上需要2各件调一个频点,所以实际的手机或者移动终端通常按如下规律安排匹配电路:对于简单一些的,天线空间比较大,反射本来就较小的,采用Pai型(2并一串),如常规直板手机、常规翻盖机;稍微复杂些的采用双L型(2串2并):对于更复杂的,采用L+Pai型(2串3并),比如用拉杆天线的手机。记住,匹配电路虽然能降低反射,但同时会引入损耗。有些情况,虽然驻波比好了,但天线系统的效率反而会降低。所以匹配电路的设计是有些忌讳的;比如在GSM、DCS手机中匹配电路中,串联电感一般不大于5.6nH。还有,当天线的反射本身比较大,带宽不够,在smith图上看到各频带边界点离圆心的半径很大,一般加匹配是不能改善辐射的。天线的反射指标(VSWR,return loss)在设计过程中一般只要作为参考。关键参数是传输性参数(如效率,增益等)。有人一味强调return loss,一张口要-10dB,驻波比要小于1.5,其实没有意义。碰到这种人,就开玩笑说,只要反射指标好,给你接一个50欧姆的匹配电阻好了,那样驻波小于1.1啊,至于手机能不能工作就不管了!
当今的手机,天线的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,是牺牲天线的性能作为代价的。对于某些多频天线,甚至VSWR达到了6。以前大家比较多采用外置天线,平均效率在50%算低的,现在50%以上的效率就算很好了!看一看市场上的手机,即使是名公司的,如Nokia等,也有效率低于20%的。有的手机(滑盖,旋转之类)甚至在某些频点的效率只有10%左右。
原文来自:tyustsxj.blog.sohu.com/23644316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