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热线 :0755-27474071
传真 :0755-29976316
产品展示 专利证书 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  公司动态
  行业动态
  人物专访
  健康与觉悟
  智慧阅读
  社会广角
  轻松时刻

佛陀纪事——白色帝国的崩溃
发布时间:2012/11/26 16:09:43
       佛教的产生,不仅与释迦牟尼本人相关,更与印度古代的大历史相关。历史上无论哪位伟人的出现,都离不开他身后的社会、文化等背景。这种背景的形成,甚至要上溯一两千年。前面曾反复提到的亚利安人,与土著人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?我们有必要对这段历史进行一些粗浅的了解。

  就在这位伟大的佛陀诞生前的800年左右,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曾出现过一个强大的帝国,这个帝国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作"月朝保拉法"①,它统治着很多亚利安人的王国和部落。随后的几个世纪里,这个帝国的统治者,一直有效地控制着他们。这个王朝的主人,就是肤色白净的亚利安人。

  其实,这些白色的人种,原本并不属于这块土地。在此前的第4个世纪,这块土地上的那些身材矮小、鼻子扁平、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,还在享受着他们几个世纪以来,在印度河流域创造的无与伦比的古代文明。然而,美梦很快被那些来自西亚的白色人种彻底击碎。这些白色人种来自于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,他们原属北欧日尔曼人种。远在几个世纪前,他们就开始进行着有史以来,大规模的民族迁徙。因为他们是原始的游牧民族,逐水草而居的习惯,使他们世世代代追随着丰润的草地。这些原属欧洲的民族,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,不停地向东南迁移。从中亚向东南行进的过程中,部落内部很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,导致部族的分裂。此后,一支进入了古波斯(现在的伊朗),另一支则继续东进。公元前17世纪前后,他们已经逼近了这块被后世称作"印度"的南亚次大陆。

据《梨俱吠陀》记载,随后几个世纪里,北印度的土地上席卷着阵阵白色的"旋风"。他们开始袭击并摧毁土著人的城市与聚落,掠夺他们的财富。他们尤其痛恨那些人工灌溉系统,每每见到,都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摧毁。有趣的是,亚利安人竟然在他们最早的经典中,用浪漫的笔调描绘他们放牧牲畜、摧毁城市、破坏水利设施等伟大的"解放事业"。

  历史就这样无情地宣告了一个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,以武力征服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农业民族!漫长的战争,最终以土著人的臣服而告结束。落败的土著人大部分逃避到南印度,北方的遗民们也只能沦为白人的奴隶。然而,正如美国学者斯塔夫理·阿诺斯在他的《全球通史》中所说:"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遭到征服、受到鄙视,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,文化又很先进,所以不能被灭绝、赶走或同化,使原先的文化留存无几。相反地,当亚利安畜牧者在那里定居下来、改营农业时,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得很近地生活下去。这样和平共处和互通婚姻达数世纪之后,其必然结果是文化融合。"文明总是吸引人的,亚利安人由对土著人生活方式的拒绝,逐渐变成了接受,进而开始学习与继承原有的文明。他们本身,也由侵略者摇身一变,成为这块土地上的统治者。

  亚利安人从西方带来的原始神灵,也开始与土著人的神灵相互混和,"取长补短",形成了后来婆罗门神教的基础成分。此外,他们带来的一种新的语言,也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渐渐进化,这种被亚亚利安人称作"吠陀"的语言,也就是初级形式的"梵语"。这种语言,随着亚利安人统治地位的确立,逐渐成为官方语言。亚利安人的原始神灵,完全是功利主义的。《梨俱吠陀》曾谈到一位叫做"因陀罗"的"战神",或称为"闪电之神",他还有一个别名叫做"城市摧毁者"。他们相信这位"神"的力量,帮助他们一路征服,不断扩充自己的领地,一直到战胜了这块土地上的土著人!很明显,这位"神"完全是因他们的野心而存在的。

  游牧民族能够拿出最好的"礼物",就是牲畜的肉。取悦神灵的最佳方式,就是杀牲献祭了!这种祭祀活动,后来演变成专门的宗教仪式。有趣的是,吠陀时代的亚利安人,与我们中国人一样,具有祖先崇拜的传统。他们在很早以前,就将祭祖活动写进他们的典籍中。《 梨俱吠陀 》中有这样的描述:"三代之祖先(列祖列宗),行将起行……应我等之吁求,福荫呵护。敬拜远祖、近祖,敬拜安居冥府、置身乐土的亲人……啊,蒿草之上的先人,万望予以眷顾。我等之燔祭,恭请享用,万望福佑子孙,万望驱邪禳厄。"

  看来,在亚利安人的观念中,死去的祖先们都会置身于美妙的乐土,他们的眷顾,可以给后代子孙们带来各种福祉。所以,用"祭祀"的方式取悦他们,使子孙得到祥和幸福的生活,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作。除了对祖先们的祭祀外,还要对各种自然物进行五花八门的祭仪。他们相信,自然界中日月、山川、水火、风雨、树木等,以至各种动物,都是各种不同神灵幻化出来的,这属于一种原始的"泛神"崇拜。

  后来,逐渐定居下来的的亚利安人,开始转向农业,他们自然开始到土著人的信仰中去寻找他们需要的神祗。渐渐地,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--"三大神祗",在亚利安人的宗教中出现了。他们是创造之神"梵天",仁慈的保护之神"毗湿奴",毁灭之神"湿婆"。从考古发现的结果看,湿婆神的类似形象,在亚利安人进入印度前,就已经存在,这显然是亚利安人"拿来主义"的产物。

  回过头来,我们不要忘了,亚利安人在公元前13世纪所建立的那个强大的帝国。它不一定是比较成熟的君主政体,这只是凭常识大略推断的。最初,它可能是众多国家和部落所共同认可的一个宗主国。因为它在"国际事务"中,充当了一位"正义者"的角色并且掌握着足够的军事"惩罚"能力!渐渐地,由于它实力的增强开始说一不二,因此,超级帝国出现了。此后,经过几代铁腕帝王的苦心与经营统治后,帝国政府的权威被无可争议地树立起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婆罗门们成为王权建立的主导者。建立了霸业的王者们,自然将自己的王权永远归属于神权之下,这是九五至尊的帝王所应该牢记的!因为,只有得到诸神们的首肯,王权才可以稳固。

此后一些亚利安人,开始以"神"的名义,放弃其他事务,专司宗教祭祀。由于他们与"神灵"之间的特殊关系,很快取得了一种世袭的、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,被尊称为婆罗门。由于宗教权威的不可挑战,所以这一阶层为第一种姓,是"精神"世界的主导者;掌管国家政权及军事事务的称为刹帝利,他们也被称作"武士"阶层,虽然他们掌有军政大权,是"物质"世界无可争议的主导者,但地位却在婆罗门之下,属于第二种姓;从事手工业及各种生产活动的贫民阶层,被称作吠舍,属于第三种姓;最后,被征服的土著人变成奴隶,叫做首陀罗,是第四种姓。种姓制度的制定者自然是掌握了神权的婆罗门们,而刹帝利们则是很好的合作者和模范的推广者。

  婆罗门们认为,四种姓中,前三等级是亚利安人,所以是"再生"族,意思是死后可以"再生"的人;首陀罗们则被"命令"为不可"再生"者。也就是说,是否能够"再生",完全是由肤色决定的。

  这些充当"立法者"的婆罗门们,当然要把这些荒谬的制度,归功到他们最高的"神灵"那里。他们为这一制度编造着权威的理由:梵天(即神)从嘴中生出婆罗门,从双臂生出刹帝利,两腿生出吠舍,两足生出首陀罗。这样一来,人类被造作之初,就已经被分成了三六九等。婆罗门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权威,就这样以"神"的名义建立起来。

  其实,亚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前,就在其内部按照职业将成员分成武士(贵族)、祭祀、贫民三个等级。但最初,这三等级之间,并没有后来的那些限制,他们不仅可以相互通婚,还可以同吃同住。但是,到了后期,这种以职业划分等级的做法,已经演变成以人种、肤色为依据,带有种族色彩的法律制度。

  婆罗门们开始编辑、组织以"吠陀"为中心的宗教思想体系,婆罗门教逐渐出现。这一时期,它的重要思想里面,远没有后期那些繁复的哲理与推导,相反教义十分简单。首先,他们告诫世人,吠陀的思想是由"上帝"(梵)亲自启示给人类的,这些思想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(吠陀天启);其次,婆罗门的地位是凌驾于其他三种姓之上不可动摇的,这也是"上帝"的意愿(婆罗门至上);此外,他们认为,宗教的最高与最终形式,就是祭祀,祭祀是万能的。只有祭祀可以讨得"上帝"的欢心,而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(祭祀万能)。这些初级的神教思想,虽然显得粗糙而简单,但其权威性显然是不可挑战的!此时此刻,婆罗门的这些理念,没有也不可能受到任何形式的质疑。因为,一切"黑锅"都被推到了"上帝"及诸神的背上,解释合理性的责任是他们的,而人们所需要做的,只是毫不怀疑地相信一条"真理",那就是:"上帝"的意志,不是凡夫能够了解的,只有婆罗门们才能讲清楚。

  "祭祀"原本是游牧民族古老的杀牲献祭习俗,它的目的就是单纯地取悦神(上帝),以得到各种利益。然而,到了这一时期,"祭祀"被赋予了更加神圣的意义。婆罗门们相信,"祭祀"活动本身具有无上的"功德"。很快,这种活动慢慢演变为一种完整、精确的宗教礼仪,并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。

  又经历了大约400多年,离释迦牟尼的出生,还有将近400年的时间。此时,有一位叫做阇那弥觉耶的帝王在位,他尽其所能维护婆罗门至高无上的地位,使保拉法政权,达到最强盛的阶段。就在婆罗门祭祀们,没完没了地进行着他们的"血祭"与祷告的同时,一些置身局外的思想家们,开始对这些"神棍"们的机械举动,表现出种种的怀疑。天性中带有的那种怀疑精神,导致他们第一次向神学权威们说不!在他们看来,只要没能得到验证,一切都可以被置疑,哪怕是上帝的意愿!

  这一反传统思潮,起源于部分婆罗门学者和一些非官方具有自由身份的哲学家。他们不满婆罗门教中非理性的"神"学理念,提出自己全新的思想方法。他们的学说,直接继承了土著文化中"怀疑主义"与"实证主义"的传统!他们通过理智地观察及研究,得出足以惊世骇俗的新型学说。其代表人物就是郁陀罗迦。据说,这位被印度宗教界称为"仙人"的学者,曾通过多种实验的方法,得到一些不同于"吠陀"经典的结论。比如,他通过禁食的手段,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,得出了一项结论认为:人的心神(精神)必须依赖于食物。换句话讲,如果停止食物的摄取,人的心神最终将不复存在!他以这一结论,否定了神创论的传统思想。这一发现,否定了"心神"与上帝相关的神学理念,也开了与传统神学大唱反调的先例。
这个时期,被称作《奥义书》时代。此时,婆罗门教内部,已经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,理性的"梵我合一",逐渐取代了非理性的神造万物。这一结论本身,自然有它特殊的意义,但更重要的是,以"怀疑主义"的精神,通过观察、实验,得出结论的思考方法,大大影响了婆罗门教后来的学说!这一时期的一些重大变革,使得婆罗门教与传统"吠陀"思想开始逐渐背道而驰,反而更加接近土著文化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,将土著文化中的"生命轮回"及"瑜伽禅定"学说,吸附到婆罗门教的学说当中。尽管如此,这两种思想仍然处于对立状态。

  如果史学家们的结论可信的话,大概又经历了近百年,一场巨大的洪水,改变了这个帝国的命运。首都象城在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后,不得不迁都他地。迁都后的帝国,元气大伤,从此一蹶不振。此后的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--渐渐地,隶属于帝国的各个小王国开始纷纷活跃起来。

  有关这段历史,我们找不到更多可参考的资料。因为,古代印度原本就是个缺乏历史记忆的民族。但这一历史进程,完全可以借用我们春秋战国时的情况作为参考。当周帝国的行政能力越来越不济,帝王的统治权威每况愈下时,各封国开始由内部的弑父杀君,逐步演变为对外的领土要求;局部的以强凌弱,发展到较大规模的争夺战争;虚伪的勤王杀贼,"进化"为堂而皇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。再往后就是军阀割据,你征我伐。这时的印度,大概就是这种状态。有趣的是,几乎在同时,印度与它东北方的邻邦中国,同样经历着类似的历史发展况状。

  经过300多年的混战后,在释迦牟尼诞生前的几十年里,大约公元前500年左右,以恒河、朱木拿河流域为中心,形成了16个国家。据《中阿含经·持斋经》记载,当时这16个国家是鸯伽、摩揭陀、迦尸、拘萨罗、跋耆、末罗、支提、跋沙、拘娄、般阇罗、阿湿婆、阿般提、婆蹉、苏罗婆、犍陀罗、剑洴沙。史称列国时期(也称十六国时期)。此时,原有的宗主国保拉法人的政权的版图被压缩得越来越小,以致微不足道。如果说在此之前,那些小规模的战争都是小打小闹的话,到了此时,彼此间的相互战争,就相当于现今的"世界大战"。

  到了释迦牟尼成道(公元前530年左右)前后的几年里,16国中发展最快、最强大的,就是位于恒河南面的摩揭陀国,其次是位于恒河西北的拘萨罗,还有东部的跋耆共和国。其中,拘萨罗就是释迦族所依附的那个强国。而原本正统的保拉法人的政权,成为一个小朝廷,就如同我们春秋末期的周王朝一样,堕落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,作为一种象征性的"标志",勉强存活着,仰人鼻息、看人眼色,再也没有当年君临天下的霸气!当它的"剩余价值"被彻底榨干后,很快就在繁华旧梦中灰飞烟灭了!

  在这个拼实力的年代,政治、经济、谋略,都成为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。王权思想的不断强化,使得刹帝利们尝到了为所欲为的甜头。婆罗门的权威一落千丈,变得无所用途!婆罗门的政教制度,曾为维护以往稳定的社会秩序立下了汗马功劳,就如同"周礼"维系了周王朝几百年的统治一样。中央政权逐渐丧失能力,"礼崩乐坏"就是必然的结果!婆罗门所享有"人间之神"的特权,也开始遭致实权派刹帝利的不满。

  婆罗门作为以往政治与神权方面的权威,曾为自己编织过不可超越的神化地位。婆罗门的早期经典《 百道梵书 》中,曾有这样的叙述:世间有两种神,一种是在天上的众神,另一种就是有学问的婆罗门,他们被称为人间的神!当时,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:世界受制于诸神,诸神受制于咒语,咒语受制于婆罗门,婆罗门也就是我们的神。不难看出,生于"上帝"之口,能言善辩的婆罗门们,其实际地位已经超出了那些不会讲话的众神(上帝)。因为,他们掌有役使诸神的特殊"技术"。"所谓祈祷,实为咒术,诸神必须照办无误"。既然诸神都要按照婆罗门的意志行事,可见这些人间的神,已不是普普通通的神职人员,亦不是什么上帝的"仆人",几乎成为统治宇宙的神中之神!实际上,此前婆罗门的地位,的确为他们赢来了丰厚的物质享受和特殊的法律地位。他们可以在触犯法律时,得到"诸神"授予的"豁免权"。由于向婆罗门馈赠礼物的人,可以在今世或来世得到各种报答,所以向世间施与"恩典"的同时,婆罗门们很快成为巨富!这是他们所祭祀的诸神们,永远都无法享受到的。所以,婆罗门作为人间之"神"的地位,很难被取代。

 然而,此时摩揭陀国的统治者,完全可以被称作"无赖"。因为它是一个后起的,以军阀政治为主体的国家,没有任何道德和传统可以对它进行约束。它在建国之初,就将婆罗门的"神"权一脚踢开,早早地一步跨入"准中央集权制"。这种国王垄断统治大权,明目张胆地与以婆罗门为代表的梵天上帝分庭抗礼的事情,除了"无赖"还有谁敢开这个头呢?在这里,婆罗门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,反抗力量开始受到政府的支持。大量对婆罗门思想持反对态度的沙门、学者,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里。所以,这个国家的首都王舍城,很快成为反婆罗门的"沙门"运动中心。在这个中心里,各种思想流派虽然五花八门,但它们的共同点,都是一致反对婆罗门的权威地位,并对其神教思想体系提出各种质疑。这里很快成为当时"异端"思想的策源地,成为当时思想异常活跃、开放的地区。释迦牟尼刚出家时也曾来到这里,与那些著名的哲学家、宗教家进行切磋与交流,甚至拜他们为师。

  这种思想界异常活跃的情况,反过来也刺激了周边国家刹帝利们敏感的神经,他们纷纷仿效,逐渐加强垄断政治的能力。当然,也有特例:当时的强国之一跋耆共和国,始终严守着自己古老的"民主"传统及种种优雅的美德。用"礼仪之邦"来形容它,可以说是恰如其分。因为他们相信,传统的礼仪制度,是国家稳定的基础。但它的柔弱加美德,并不会给任何强大的军队造成一丝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的威慑力!

  我们不妨将摩揭陀国比附如狼似虎的秦王国,它后来在兼并战争中所使用的种种策略,与秦王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据说,它同样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,利用了各国间的明争暗斗,一步步地扩大着自己的版图,直到最后,它的继承者孔雀王朝,建立了印度历史上幅员最为辽阔的大帝国,这与秦王朝是何等的相似!


原文来源于:《佛陀纪事
 
首页 | 公司简介 | 技术交流 |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 深圳市南斗星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09221720号 网页设计:合优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