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纪事——苦行与漫游
发布时间:2012/12/6 17:48:15
古老的习俗
出家的王子,开始严格地按照当时沙门的习俗,正式开始了修行生活。他身无分文,随身带着一个钵,光着头、赤着脚四处漫 游,行无定处、居无定所。其实,当时所有的沙门行者都是这样,他们靠托钵乞食来维持生活。乞食时间一般都在午前,过了中午,就不可以再进食。所以,后来佛 教也继承了这一方式,戒律中有"过午不食"或"日中一食"的规定。这些沙门,也被称为"乞士"。
王子对出家苦行,是做了充分心理准备的。但是,这并不代表他一 开始就习惯这种生活。我们可以想见,过了近30年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,突然转换角色变成一位普通沙门行者,这种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。作为曾经的王子,他能 够适应吗?《因缘记》中,记载了他第一次进城乞食后,回到城外,在一座山丘后面进食的情形。由于平生第一次吃这种讨来的食物,"难以下咽,几乎呕吐"的生 理和心理反应,不可谓不大!但是,他却控制住自己,从容地吃下这些食物。虽然经中对于类似事件的描述,少之又少,但是我们不难想象,从衣食无忧的王子到森 林中苦修的沙门行者,在未来的岁月里,他需要跨跃的巨大"鸿沟"又何止于此?
其实,此前他曾不止一次地与父亲谈到过出家的想法。父亲和整个家族,都无一例外地坚决反对。多次沟通宣告失败,王子不再希求这种无效的尝试。既然决心已定,又有谁能够阻拦得了呢?
在古代印度情况则完全不同,出家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事,甚至是完成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经环节。在古印度人的思辩中,欲乐、资财、人道、解脱,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四种基本欲望。追求"解脱",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这种观念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早在释迦牟尼出生之前,婆罗门就为再生族制订了四个所谓的"修养期"。第一个时期叫"梵志期",第二个时期是"居家期",第三个时期是"住林期",第四个时期是"比丘期"。当然,这些"修养期"是拒绝首陀罗种姓加入的。
婆罗门教本来是一种原始的泛神教,只有简单的祭祀行为,没有关于"解脱"的学说。经过一段与土著文化的融合后,根植于土著文化中 的"解脱"意识,慢慢地影响到婆罗门教。后期《奥义书》时代,婆罗门大量汲取了土著文化中有关"苦行"、"禅定"、"悟道"、"解脱"的学说,并巧妙地将 人道义务与出世修行结合起来,形成一种独特的人生规划(指四行期)。只是这种人生规划,又被附着了一层种姓制度的色彩。
首先谈谈梵志期。到了一定年龄的未婚男子,寄住到专业的婆罗门教师开办的学堂中,跟随他们学习吠陀经典,这是梵志期的开始。因为当时的经典并没有文字记载,而是以口 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诵,所以背诵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。作为对教师的尊重,入学时要举行庄严的入学仪式,进行某种宣誓,还要向老师送上一份厚礼。这如同我们 国家某些传统行当保留下来的拜师仪式一样。入学仪式还伴有一种授"圣线带"的礼仪,"线带"是一种佩戴于右肩,垂于身体左侧的象征性饰物。这种佩戴方式, 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那些身披缎带的礼仪小姐,所不同的是,那时的线带应该比较纤细。这种表示已经成为"再生族"的标志性饰物,将终身佩戴,不可以随意取 下,所以应该比较小巧便利!全部仪式完成后,学生们便老老实实地呆在学校里,直到学业修满,才可以回家。为了强调三种姓的不同,他们入学的年龄被拉开了距 离。婆罗门是8岁、刹帝利是11岁、吠舍12岁。看来,婆罗门们坚信,种姓的不同必然导致智力启蒙年龄上的差异。生于上帝(梵天)之口的婆罗门,当然比生 于上帝双臂和生于上帝下肢的刹帝利、吠舍要聪明和早熟。在学期间,他们将身着统一的服装,每日除读颂吠陀经典外,还要经常从事沐浴、斋戒、焚香木、燃圣火 等宗教仪式。梵志期有12年、24年、36年、48年等不同学年制。学生可以按照个人需要,任选一种学年制来完成。当然,如果热爱这种修学方式,也可以选 择终生留在学堂,直到终老。
第二个阶段是居家期。梵志期学业修满后,按照规定,修学者应该回到家中,完成各自的俗务,如结婚生子、持家生活等。刹帝利种姓们,还要完成他们统治国家、 管理军队等社会义务。这是将世俗义务与追求"解脱"的宗教行为,进行协调的重要步骤。值得说明的是,这种方式有助于保障社会人口的稳定增长,也突显了古印 度人在协调世间生活与出世修道之间矛盾的高超智慧!
再下一步是住林期。是指完成结婚生子等社会义务后,不应该沉浸于世俗享乐中,应 该为自身的"解脱"做点基础性的工作。隐居森林,勤修禅定、苦行,借以达到"悟道"的目的,因为不"悟道","解脱"只是一句空话。古印度的许多哲学、宗 教学说,都是这些住林者通过禅定、冥想,而发现并总结的所谓"真理"。有人称古印度的文化为"森林文化",可谓一言中的。由于自然环境所致,印度人自古就 对森林树木情有独钟。它们不仅可以用来遮风挡雨,还可以使炎热的气候得到改善,用现在时髦的话讲,就是负氧离子含量高。因此,树木成为古印度人世代崇拜的 自然物。他们相信,在树下修习禅定,有益开悟,这种观念在佛教之前就有。亚利安人的传统宗教中,以"天神"湿婆为象征的树木被称作"湿婆树",这大概是喜 马拉雅地区特有的一种松树。现代印度教的庙宇中,仍然奉养这种圣树。佛教产生后,从经典中看,过去诸佛成道,都是在某种树下,几乎无一例外。释迦牟尼的一 生,更与树分不开。出生、成道、涅槃,以至于传教、说法,都离不开树。直到现在,佛教界仍然将道场、寺院称为"丛林"。可见森林、树木,在古印度人的心目 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。这也是森林文化的重要特征。
比丘期是人生的第四个时期。如果说住林期是为了寻找"解脱"之道的话,比丘期则是亲身进行"解脱"实践,也就是实地的修行。其方式是彻底脱离俗世,出家为僧,以天下为家,托钵乞食、游化行脚、依律修行,以求解脱。
在印度历史上,晚年的出家者,特别是以国家元首身份出家的,并不少见。其中,最有影响的,要属孔雀王朝的开国之君旃陀罗掘多。这样一位印度历史上的千古 一帝,竟然也在晚年放弃权利,随耆那教出家,并严格按律修行,最后终老于森林中。佛经中记载,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,为了打消儿子出家的念头,曾经表示要 将王位让给他,自己出家去做比丘,完成人生的最后解脱。可见,在当时的印度,晚年出家寻求解脱并不是一件稀奇事。
从以上的介绍中, 我们可以注意到,古印度人非常重视宗教生活。人生的四个时期中,与宗教相关的生活,就占去了四分之三。由此,就不难想象,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哲 学家、思想家及宗教家了。但是,这并不表明再生族们都能够严格地按照这个规定,完成他们的人生"课业"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很可能会想方设法地逃避这些"苦 行"。当然,这与他们各自不同的信仰和"悟道"的结果有关。事实证明,当时的思想界,宣传纵欲思想和及时行乐观念的学说也在大行其道!但四行期的"人生规 划",仍然作为一种权威的生活方式,被大多数再生族们履行着。
家族的圣人们
释迦牟尼的出家可能也与家族宗教对他的影响有关。他在接触婆罗门及沙门思想之前,接受过家族宗教的教育,这一点我们前 面曾经提到过。这种传承于家族的宗教,应该被归属于土著人的宗教,与沙门思想是一脉的。前面我们曾提到,释迦家族并非亚利安人种,此时亚利安人的势力主要 还在西方(旁遮普一带),所以释迦族所在的地区土著文化被保存得相对完整。他在幼年时,很可能接受过家族宗教中有关禅定的训练,不然他不可能在幼年时就能 熟练地驾驭这种特殊的"心智游戏",并深得其要领!此外,佛经中的多处记载提醒我们,释迦牟尼并不是唯一的佛。从国师对王子未来情况的预测中,我们也不难 知道"佛陀"的称呼,至少在释迦牟尼出生前就已经有了。
就在释迦牟尼灭度162年(公元前324年)后,一位强权者依靠自己的实力,在摩揭陀国的基础上,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大帝国。55年后,他的孙子继承了王位,那就是著名的阿育王。
这是一根树立在尼伽里哈瓦村的石柱上的记载,1895年被考古学家发现。上边的铭文记载了阿育王在灌顶14年后,命人将供奉拘那含牟尼佛舍利的窣堵波扩 大了一倍。灌顶20年前后,阿育王亲自到此地礼拜,并树立此柱。由此看来,当时这里既有窣堵波,也有供奉的舍利。据史家们推断,这里应该属于拘那含牟尼的 出生地。据佛经记载,拘那含牟尼应该是释迦牟尼所说的过去七佛之一,贤劫第二佛的名号。按照前后顺序,应该排在过去七佛的第5位。
第二根石柱,是1896年在著名的兰毗尼发现的。这个地名我们不会感到陌生,因为那是释迦牟尼的出生地,也就是那座"花园"的名称。石柱上面的铭文,记载 了阿育王在灌顶12年后,亲自礼拜此地,命人在这里建筑了一道石墙,并竖立石柱的过程。为了表示他对释迦佛陀的敬意,还下令将这一地区的土地年供减免,并 调整税率,降低税收,使得佛陀家乡的百姓们大受恩惠!
第三根石柱,发现于尼泊尔提罗拉克特西南6公里的科提哈瓦。此柱没有发现铭文,但却有窣堵波的遗迹。依据玄奘的记载,这里应该是贤劫第一佛拘留孙的舍利供奉地。据佛经记载,拘留孙是过去七佛的第4位,按照印度建舍利塔窣堵波的习俗,这里很可能是此佛的诞生地。
在释迦牟尼灭度200多年后,以阿育王为代表的佛教信徒,仍然在修复过去佛的窣堵波。这说明当时人们,完全认同佛教的悠久传承,并将过去佛与释迦牟尼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加以崇拜和尊重。
根据以上的发现,我们有理由认为,至少拘那含牟尼、拘留孙这两位古佛与释迦牟尼一样,出自释迦宗族。在释迦牟尼成道之前,包括这两位古佛的教法,一直在 释迦宗族中得到传承。从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的记载中,我们可以得知:在释迦牟尼时期,从佛教僧团分裂出去的提婆达多一系,在1000多年后,仍然与佛教僧 团同时并存于印度。这两个系统同时都拜"过去佛"(指贤劫三佛),只是提婆达多一系不承认释迦牟尼而已。由此推断,释迦牟尼、提婆达多出家前,都已经接受 过这些传统宗教的教育。释迦牟尼觉悟后,仍然自称为佛,不失对宗族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扬。释迦牟尼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唯一的佛,而且反复告知弟子,过去世 有佛出世。这说明释迦牟尼是很重视这种宗教传承的,并不因为自身的彻悟而抛弃这些传统,相反他在告诫人们,佛教的渊源是很长久的,自身的觉悟,也是在继承 与学习先人的教法与经验而得来!
所以,释迦牟尼在经中对过去七佛(其中第7佛是释迦牟尼本人)不止一次指名道姓地描述,就不应该被看做是简单的神话传说了。从出土的石柱上,我们可以认同 七佛中至少有三佛(包括释迦牟尼自己),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。而且,到释迦牟尼灭度200多年后,这些"过去佛",仍然受到以阿育王为首的佛教信徒们 的礼拜。
从以上的的经文中,我们可以了解到,过去佛中毗婆尸佛、尸弃佛、毗舍浮佛都属于刹帝利种姓。这样一来,释迦牟尼以王子身份出家,就具有仿效先贤的意味。 换句话说,以刹帝利种姓身份出家,严持戒律、精修禅定,在释迦宗族的历史上早已有之。如果我们再对佛经进行研究,就会发现一些更加有趣的问题。释迦牟尼在 经中还提到"过去佛"们都有自己的后代,甚至都有确切的名字,《长阿含·卷一》有这样一段记载:
毗婆尸佛有子,名曰方膺;尸弃佛有子,名曰无量;毗舍浮佛有子,名曰妙觉;拘楼孙佛有子,名曰上胜;拘那含佛有子,名曰导师;迦叶佛有子,名曰集军;今我有子,名曰罗睺罗。
这段经文,似乎给我们一个暗示,曾出自他家族的这些圣人们,可能都是按照传统的方式,完成了居家期所有义务之后,出家完成悟道与解脱的。这样看来,"四 行期"的人生计划,确实被这些刹帝利们严格地履行着!出家行为,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归宿。所不同的是,释迦牟尼并没有完成居家期的所有义务,就受到当时流行 的沙门思想的影响提前离开家,走进森林。这更体现了他追求最终真理,求得彻底解脱的急迫心理。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环境,给予他的熏陶与启迪。在当 时,他的行为并非古怪离奇,他的一生仍然是传统而朴实的。
难行路上的苦行僧
回过头,我们再来关注这位刚出家的王子。起初,他只是想一心一意地修苦行,所以他想为自己寻找一位真正的导师,其实,他更想为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修行法门。他有意避开婆罗门教的系统,因 为他对那些盲目的信仰并不感兴趣。他不相信吠陀经典里有关神创造万物的学说,他对吠陀的神学权威是彻底排斥的。他更喜欢当时流行于沙门行者中的那种"实 证"主义哲学。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,对于老师与法门的选择,在他出家前就已经开始了。
悉达多王子之所以要拜访后来的两位导师,主要 是因为他们都是专修瑜伽,重视禅定、修心等启发智慧的实证派。这些教派都反对种姓制度,甚至认为首陀罗、女人乃至鬼神,都可以通过学习与修持得到"解 脱"。这些观点得到了刚刚出家的悉达多王子的信任!经过一番周折,他慕名来到第一位导师的住处,礼貌地与这位苦行僧进行了短暂地交谈,并得到允许,跟随这 位导师学习他的教法。导师对他讲,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远离挂碍、烦恼的"如实智"(也称"清净的智慧"),完全证悟他的教法,并能乐住(定)于法中。看 来,这种法已被这位导师证悟,并且能深定其中。王子异常欢喜,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位有修证的导师,发誓要将这位导师高深的教法全部学到、证到。之后的一段日 子里,他与这位苦行僧同住,很快掌握了此法的理论,并且倒背如流。他相信导师的法绝不是简单的说教与信仰,一定能够通过深入的直观,证悟其中。导师在他的 请求下,将这种禅定之法传授给他。不久他就证到了导师的教法,并能深定其中。
这种将精神专注于"虚空"境界的定法,被称为"无所有 处定",或称"空界定"。释迦牟尼成道后,将这种禅定次第斥为外道斜定。佛教自称是向"内心"求证的法门,其他佛教以外的学派,都被称为"心外求法",所 以称为"外道"。所谓"斜定",是相对于佛教后来的"正定"而言。这种称呼,只是为了区分佛教与非佛教的方便,本身并没有什么贬义。
不久,王子就精通了这种禅法,并向导师请教更加高深的禅法。苦行僧是一位具有高深道德的修行人,他坦率地告诉王子,这已经是他所证之法的全部,他没有更加 高深的禅法来教导王子了。老修行者以异常尊敬的态度,热情邀请王子与他一道作为那些同修者的"导师"。王子的头脑没有发热,他意识到,导师的教法只能使他 达到"无所有处"的定境,这只是思维境界上的提高,但并没有达到"灭苦"和显发"智慧"的目的。他清醒地知道,自己远没有彻悟"真理",这样去教导别人, 无异于以盲导盲。所以他谢绝了导师的邀请,告辞离开。
不久,悉达多王子又来到另一位导师的住处,并得到允许在他的门下学习另外一种 禅定法。据记载,这种定法是古印度自古无人能够超越的最高禅定境界,叫做"非想非非想处定"。据说,进入此种禅定者,既没有粗想,也不是没有细想。悉达多 王子很快就能娴熟地驾驭这种禅定。导师向他发出了同样的邀请。但悉达多王子又一次认真地检讨了自身的修行目标,他仍然觉得,到目前为止这些禅定没能达成他 的目的,觉悟的曙光还迟迟没有到来。最后,他仍然选择了告辞离开。
他虽对这些理论和修持感到不满足,但这些内容为他未来所创建的佛教,提供了一些有益的东西。成道后的释迦牟尼并不排斥这些教法,他后来也把这种"非想非非想处定"的禅法列为世间法中最高的禅定境界,这种禅定的修持方法,也被佛教继承下来。
离开导师的悉达多王子,开始认真地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他意识到,他一直在向心外求法,实践这些教法并没有使他了悟最高的真理,看来是过分依赖法的缘 故。他决定不再向别人寻求帮助,而是用更严酷的"苦行",来使自己达到深定自醒的状态。为此,他一边漫游,一边寻找适合的修行处所。
当他来到悠楼频罗镇时,发现这里有成片的原始森林,旁边还有一条美丽的河,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尼连禅河。森林周 围还有一些村庄,便于使他得到供养的食物。这里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修道场所。成道后的释迦牟尼曾对他的弟子们讲,他一见到这个地方,就非常欣喜,决定留在这 里开始他的"苦行"。这里被当时的行者们称作"苦行林",很多沙门集中在这里,修持着他们各自传承下来的种种稀奇古怪的"苦行"。
此时,他的姻亲憍陈如等5人,听说他出家苦行,寻求真理,也跑来跟随他。这5位比丘可能都是他的族人。很有可能早于释迦牟尼出家,并已经在森林中度过了一 段时间。经中针对这5位比丘也有另一种说法。据说,他们是净饭王派来陪同王子的,换句话说是来照顾他的。这种说法存在一些问题,因为在修行过程中,他们的 地位似乎非常平等,他们之间甚至互称"同修"--这个词与现在的"同学"非常接近。此后,他们在一起共同度过了6年的"苦行"生活。后来他们之间因为在修 道问题上意见相左,5位比丘还曾很不客气地离开王子,扬长而去!从这点上看,他们受净饭王派遣跟随并照顾王子的说法,显然与事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。
此时,王子开始静坐并且深思。据说,思考给他带来收获,他似乎得到了某些答案。在《萨遮迦大经》中,他曾对他的弟子们回忆当时的想法:
即使使用最好的钻火棍,也无法将浸透了水的木头钻出火来。作为沙门如果不回避和克制爱欲,相反渴求贪恋它,即使他再经过激烈痛苦地体验,也无法得到正确的知、见及无上正等正觉。
所谓"爱欲",就是指欲望。这些属于常人的基本欲望,对于修道者来说,则是大障碍。如果不能克制或回避它们,即使进行最为严酷的"苦行",也无法得到正 知正见。没有正确的知见,自然就不能达到"解脱"的最终目的。所以,王子开始在克制、回避"五欲"上大下功夫,
此后,他开始对自己将近6年的极端苦行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和彻底反省。他意识到,这种极端的行为,可能是一条无法走通的歧路!
菩提树下的孤独行者
通过认真地思考,他终于明白了,极端的"苦行"与极端的纵欲,同样是缺乏理智的行为,更是违背人性的。要想彻悟 真理,就不应实践这种违背真理的方法。这类苦行,完全是非理性的自我折磨。一个人如果时刻挣扎在生死的边缘,在身体羸弱、智能昏聩的状态下,如何能彻悟真 理,而达到最终"解脱"呢?此时,他的头脑里渐渐形成了一个结论:6年的苦行是有害无益的!既损害了身体,又影响了正常的智能!所实践的禅定是"斜定", 而非"正定"!虽然得到一些"神通",但那与悟道"解脱"毫无关系!
此后,他的思想愈发清晰起来。既然无度纵欲与极端苦行都是无法 走通的路,那么不苦不乐的"中道",可能就是唯一正确的道路。这一重大发现,令他感到兴奋。事实证明,这一思考,确实成为当时思想界划时代的一项成果。它 既为他后来成道铺平了道路,也形成了佛法的重要理论基础。这一"中道"思想,在后起的大乘佛教中,被广泛运用到佛教理论的诠释上,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独特的 哲学理论体系。不仅影响到后期的印度教,也曾为中国的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,注入了一针疗效柔和的"营养剂"!
问题清楚了,错误应该尽快纠正!他毅然决定立即放弃持续了近6年的"苦行"。当他缓步走到美丽的尼连禅河岸边时,虚弱的双腿已经无法支撑他的身体……当他醒来的时候,一位牧羊女将一碗拌有奶油的稀饭,供养给他,他没有拒绝。
王子开始追求温饱,使得跟随他将近6年的比丘们异常惊诧。因为他们坚信一个自古流传下来的信念,认为唯有"苦行"才能"解脱",此外别无它法!这也是当时 印度最权威的观念。悉达多王子的行为,只有一种解释:他已经堕落了!此时的5位比丘,不能接受王子的"退转"行为,认定他不再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,于是愤 然而去!5位比丘的离去,明显带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"决裂"色彩。从当时的情况看,释迦牟尼的行为的确严重违背了修行界的"游戏规则",纯属离经叛道!
对于比丘们的离去,王子没有劝阻。他的直觉告诉他,虽然已经摸到了真理的边缘,但他终究还未真正悟道,没有资格说三道四,只能通过实证,才能肯定自己所悟的"中道",是一条真正的"解脱"之路!
尼连禅河的碧波,荡去了他身上6年来的积垢,沐浴后的王子神清气爽。他盘坐在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下,忆念起儿时那次令他终生难忘的禅定体验。为什么要拒绝 那种深禅带来的快乐感受呢?这种快乐不同于"爱欲",是一种善法。他认识到,处于极度消瘦虚弱的修行者,是难以获得这种快乐感受的!他开始在后来的日子里 适当地进食,使身体渐渐得到恢复。
他开始远离别人,独自在林中修习禅定。这种难以想象的寂寞孤独,对于一般人来讲,可能是难以忍 受,甚至是致命的。此时的他没有同修,没有同情者,很可能还会遭受他人的诽谤与非议。但孤独并没有使他退缩,他认定自己所选择的路没有错,应该抖擞精神、 排除万难,坚定地走下去!很快,这段时间在他的心定神清、沉思冥想中,安然度过。
此后,他开始每逢初八、十四、十五的夜里,来到一 些土著人供养"鬼神"的寺庙、神龛附近打坐禅定。他来到这里,不是为了祭拜鬼神,只是想借助这些特殊的场所,磨砺自己的身心。这些令人恐怖的地方,夜间一 般是不会有人接近的。在夜深人静时,王子独自一人来到这里。之后的日子里,他承受了内心种种不可名状的恐惧。据《中尼迦耶》记载,静心思维的王子,似乎经 常见到一群"猛兽"向他奔来,"孔雀"将树枝折断,风吹落叶发出令人恐怖的响声。一个人在夜间,来到这种恐怖的地方,经受种种恐惧,这是一种故意的行为, 对于一般人来说,简直不可想象!对此,他没有使用咒术等外在的手段,虽然他精通这些方法。他深信,恐惧是自己内心所生,使用那些外在的手段,只能使内心得 到短暂的安慰,克服一时的恐惧,但却不能彻底消除恐惧。他开始集中精神,以独特的方法对恐惧发起挑战。当他踱步时,恐惧袭来,他仍然从容地踱步,直到恐惧 消除;当他打坐时,恐惧袭来,他仍然继续维持原状,冷静应对,直到恐怖被彻底被扫除。他的心智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锻炼,直到有一天,他发现恐惧已经永远地离 他而去!
在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中,我们可以了解到,"恐怖"的消除是"颠倒梦想"的结束,也是通向涅槃的重要门径!而它的先决条件就是"心无罣碍"。此时 的王子,已经达到了这种状态。他按照自己熟悉的方法,调整身心,将恐惧等心理障碍一一排除。很快,渐次进入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一直到四禅。从初禅到四禅, 是不同层次的禅定训练过程,每进入一个层次,都会给禅者带来不同的"禅悦"感受。但是,只有适时地舍弃这些美妙的感受,才有可能进入更高一级的禅定次第。 需要经过相当的过程,才有可能达到最高层次的四禅。
此时,他的内心脱离了一切"执着"与"烦恼",纯净无染、安详柔和,自心像一面洁净、光亮而圆满的镜子,如实地映现出世间万法的实相!
据经中记载,在这一夜,他依靠正确的禅定,得到了三种前所未有的知见,称为"三明"!即"宿命明"、"天眼明"、"漏尽明"。
他深刻领悟到,这种生死相续的"轮回"现象,是一种"苦",并且找到了"苦"生起的原因,也找到了"灭苦"之道。找到了"烦恼"生起和消除的原因,也找到 了灭除"烦恼"之道;据说此时,他意识到他已经从"烦恼"中"解脱"!因为他已经找到了灭除"苦"与"烦恼"之道。这时,他已证得"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 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四智"。
也就是说,他已经成功证得了无上涅槃。这也是他在那夜第三时,所证悟的第三知见!这一知见则是释迦牟尼 与佛教所特有的,不同于其他外道的修行境界,被称为"漏尽明"。"漏"是烦恼的意思。漏尽,就是说烦恼已经尽了,这也是佛法与所有外道最根本的不同之处, 称为"不共法"。佛法的"解脱"标准就是"漏尽"(烦恼尽),这一成果被称为外道修行能够达到的5种"神通"之外的第6种。其实严格地讲,"漏尽"被归 为"神通"一类,显然不够恰当。
原文选自:《佛陀纪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