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统一热线 :0755-27474071
传真 :0755-29976316
产品展示 专利证书 新闻中心
新闻中心
  公司动态
  行业动态
  人物专访
  健康与觉悟
  智慧阅读
  社会广角
  轻松时刻

蒋勋说佛经故事:尸毗王割肉喂鹰(三)
发布时间:2013/1/26 16:26:45

 

尸 毗王看了看老鹰,看了看鸽子,看了看他面前豪华的宫殿,看了看美丽充满了女性魅力的妻妾们,再看着他刚刚吃过的最丰盛的食物,忽然觉得这些东西有一天都会 远离他而去,有一天他会像鸽子一样发抖、害怕,可是死亡必然来临。所以在刹那之间,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他跟他的随从说:“好,去拿天平来。”随从不知 道国王要做什么,就拿了一个皇宫里面很准确的天平,上面有刻度。尸毗王把左手掌上的那一只鸽子放在天平的一端,接着他就说,拿一把最锋利的小刀来。那随从 也不知道他要做什么,就把小刀拿来。他拿在手上看着鸽子,然后又看看老鹰,对老鹰说:“我决定从我自己的身上割一块肉,跟鸽子一样的重量,来救这个鸽 子。”

      就是说,你要 吃鸽子,你要吃带血的肉,所以我就割一块跟鸽子一样大小的肉给你吃,来救这个鸽子。我们都知道在敦煌壁画里,这一段壁画产生的骚动,当尸毗王讲出这一句话 之后,周边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。那些他所爱的、围绕在他旁边的美丽的女子就抱着他的腿,抱着他的手,不准他去做这件愚蠢的事情。这大概是在敦煌壁画里最惊 人的戏剧性的场面,画家画得非常得漂亮,很多的女子那种恐慌大叫尖叫的感觉,都可以从画面里感觉出来。可是尸毗王已经决定了。鸽子放上天平以后,另外一端 就翘起来,他说,他要从腿上割一块肉让它平,平了以后就拿这块肉救下这个鸽子,老鹰就饶过这个鸽子。

      老鹰的反应很 特别,老鹰很冷静地看着尸毗王说:“好,可是你要知道一定要等重,不等重不公平。”尸毗王答应了,就用他的刀在他的右腿大腿骨开始割肉,这也是敦煌壁画绘 本里不断重复画的画面,当然是血淋淋的。旁边所有的人都尖叫,觉得国王简直疯了。鸽子安安静静地卧在垂下来的天平的一端,另外空的那一端等待着尸毗王把自 己身上一块带着血的肉割下来放到天平上。大家都以为这一块肉放上去,两边会一样地平,可以救下鸽子。我想,佛经的故事常常让我们非常惊讶,就是它的后续常 常是你意料不到的。当这块肉放上去以后,尸毗王觉得这块肉绝对比鸽子还要重,带着血、带着体温,应该可以把鸽子救下来,结果天平纹丝不动,完全没有动。这 时老鹰更残酷地冷笑说,一定要等重。这是在提醒尸毗王,尸毗王觉得不解,为什么天平没有动?这个不动的天平是因为我身上的这块肉没有办法跟鸽子等重吗?他 只好忍着痛继续割第二块肉,把第二块肉再放到天平一端,天平还是不动。我在读《金光明经》的时候,读到这里我觉得要正襟危坐了,我想正襟危坐的感觉是忽然 知道这个故事其实在讲一个让你很心痛的东西,尸毗王当然最后是把一片一片的肉割下来放上去,割肉喂鹰,因为他发现身上已经割到没有地方有肉割了。

我们看到的敦煌壁画绘本,画到最后的时候,画面出现的是尸毗王遍体鳞伤,他身边的侍从和妻子们都被吓跑了,不敢看这样一个痛苦的场面。可是他忽然从身上巨大 的痛,痛到没有肉可以割的绝望当中,忽然扑身而起,因为他知道他必须用全部的生命去换鸽子的生命。一块肉救不下鸽子的生命,你必须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去救一 个鸽子的生命,所以全身飞扑起来,扑到天平上去,替换这个鸽子。依据《金光明经》最后的结局,壁画中一切都不见了,因为宫殿、珠宝、鸽子、老鹰、妻子,包 括自己的肉体,对于《金光明经》来讲,只是某一世当中的一个故事,必须要解脱,当他解脱掉以后,他才去转世成下一个世代。以后我们会讲到萨埵那太子,又是 他的另外一世,他在一世一世地轮转,最后他变成了释迦牟尼佛。当他变成佛的时候,他什么都没有了,我们叫做涅槃。

 这是跟埃及完全不同的神话故事,说明对肉体的不同的态度,可是我们大概可以想象,数千年来有多少人听着这个故事,在里面所得到不同的感受、感动。人类在最古 老的文明里,已经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、传说故事,可能都包含在我们今天所说的故事的范围之内。在人类最早说故事的岁月当中,可能那个时期人类的文明 连文字都还没有,就是口耳相传。我们今天有广播,是经由听觉去跟很多朋友发生关联,当我们听广播时,跟我们自己阅读一本书,或者阅读一本杂志,不同到底在 哪里?所以常常在广播这样的一个工作范围当中,会去思考到听觉存在的特性。

       比如说,当我 用耳朵、用我的听觉去聆听一个故事的时候,跟我自己拿一本书去阅读,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。我们常常觉得人的声音当中有他自己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品质,所以有 些让你觉得是比较悦耳的声音,或者觉得比较亲近、比较温暖的声音。有些声音也许觉得好像是比较冰冷的或者比较遥远的。我们在小的时候,譬如母亲在跟我们说 故事,我们常常觉得母亲她的声音,变成了我们听觉里很美的一个回忆。这是我特别强调听觉的原因,因为我觉得听觉其实不止是一个客观的声音,一般人会说,国 语的发音很准,所以叫做好听的声音。我想还不止如此吧,我相信很多人的母亲小时候讲故事,有时候是用地方母语——方言在讲的。每一个地方的方言透过母亲的 声调讲述的一个个故事,一定有它不可取代的某种温暖和感动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 所以我要强调 听觉,尤其是说故事的听觉,可能是一个很特殊的心灵记忆,它会打动我们。当我们听到尸毗王割肉喂鹰的故事时,一个国王因为鸽子将要被老鹰吃掉,所以他心存 不忍,对死亡的不忍,觉得这么美的鸽子,这么驯良的鸽子,竟然要被老鹰活活地吃掉。所以他决定用他自己身上的一块肉来替换鸽子的生命。我想这个故事曾经用 印度的语言在印度流传了非常长的时间,有一天它被翻译成华人听得懂的语言,传到了敦煌。经由佛教的传播说给很多人听,很多老百姓最初不见得是佛教徒,可是 听了这个故事,也仿佛感觉到对于死亡的一种很特殊的不忍,不止是鸽子的死亡,更多的可能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必须面对死亡的现象。

因 此这个故事就变成了大家很爱听的一个故事,里面又有很多的传奇性,很多的情节在发展,当我们看到、听到尸毗王拿刀子从他的腿上割肉的时候,忽然觉得有一种 惊讶,也可能会有一种心痛。这些故事后来就在民间流传开来,很多画家就依据他们听到的故事,把这些画在敦煌的壁画上,尸毗王割肉喂鹰的故事变成是敦煌壁画 里非常重要的主题。

原文来自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f0b0d510100pk6l.html

 
首页 | 公司简介 | 技术交流 | 联系我们
版权所有 深圳市南斗星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09221720号 网页设计:合优网络